苏州市干将路303号创意产业园

0512-3565 6563

Jackjones@kuaidata.com

联系客服

数据中心托管服务/管理式网络

服务:

400 651 8888

微软云服务:

400 089 2448

markjune@kuaidata.com

内容分布式网络服务:

400 811 0278

云集成与合作:

cloud@kuaidata.com

公司新闻

从电信及IDC运营商转型云计算谈起

2015-11-24

目前公有云服务提供商里主要分为以下几大流派:1.互联网/电商系:亚马逊,阿里云,腾讯云等。2.硬件系:IBM,Cisco,华为等。3.软件系:微软,Oracle,VMWare等。4.运营商系:电信,联通,移动。5.IDC系:世纪互联,万国数据,网宿科技等。6.初创企业系:UCloud,青云,UnitedStack等。

    其中,有些势不可挡,有些转型不易,有些前途迷茫,而有些是初生牛犊不怕虎。这样的局势颇有点“战国群雄盘踞”的感觉。这里就不得不说一下他们的渊源。

    国外云计算起源于亚马逊这家电商公司大家都知道。当时亚马逊将自身多余的计算,存储等资源拿出来,做社会化公用服务,这个朴素理念后来衍生出了云计算这一概念。其本质是将数据中心,服务器,存储介质,网络设备及带宽等资源虚拟化软件化,以方便其他企业和用户使用。

    做公有云服务能否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上面各类硬性资源软件化管理是否到位。上面6大流派都是在其中一项或多项资源占有或者软件化能力方面有优势才会加入战局。

    如果回归到提供长期有竞争力的云计算服务价格,谁能掌握更有竞争力的资源成本就至关重要。其中大型数据中心土地成本,建设成本,持续的电力消耗成本,长期的网络带宽成本,服务器存储等IT硬件成本等投入巨大。

    即便是谷歌微软这样云计算软件巨头,他们也是在不断寻找在更偏远寒冷的地区建设大型数据中心,利用自然能源,研发定制机柜和定制服务器以大幅提升电力消耗的效率。很难想象大型云服务商长期以租用方式获得数据中心和带宽能够具有成本优势。

    相比国外,中国的电力成本和网络带宽成本占比更高,在长期运行成本中超过60%以上。而且在中国相对来说这些资源比较稀缺,具有垄断特性,不易获得。阿里,腾讯等云服务商目前也主要以租用运营商或IDC的相关资源为主,但通过规模效应带来的巨大谈判能力间接获得了这些资源的成本优势。

    在这6大门派中,电信和IDC运营商其实是先天具有上述资源优势的群体,其中IDC系具有比电信运营商更灵活,更市场化的运营机制,在数据中心基础设施,电力供应,网络带宽等方面获得了一定的区域垄断的优势,即便在IT硬件,运维能力等方面也已经积累多年,按说云服务基础非常好,为什么他们还没在云服务的大战中游刃有余呢?

    这得再讲个故事了,不知道大家是否记得CloudEx云快线这个品牌,云快线是国内领先的IDC服务商世纪互联于2009年10月推出的商业云计算服务,当时云快线的服务产品线非常完整,即便现在看来都不过时,也有超百人的研发团队规模。可惜当时云计算市场还远不成熟,团队于2011年10月解散了,云快线团队部分成员进入华为,参与了基于Xen技术的FusionSphere云平台版本开发这是后话。

    云快线案例是典型的投入过早而夭折的云计算案例,要知道他们关闭的时候,阿里云还都没有开始。可以脑补一下如果世纪互联当时能够坚持下来,现在国内公有云市场的格局就可能大不同了!但这一偶然事件似乎对中国IDC运营商的云计算发展史有着重大的影响。

    从此之后,IDC运营商一直没有再度大力投入云平台的自主研发,转而采用和国外巨头战略合作的模式开展云计算服务。比如世纪互联和微软合作推Azure公有云,和IBM合作推CMS托管私有云;光环新网/网宿科技和亚马逊合作推AWS公有云;万国数据和VMWare合作推vCloud公有云……

    这种合作的建立一方面有中国政府对于国外厂商进入中国电信增值服务市场管制严格的因素,同时也有IDC服务商自觉欠缺软件研发基因,不再轻易涉足云平台研发的因素。但近两年中国政府提升了对IT系统自主可控的要求,同时国外厂商较高的云平台授权和运维成本,使得这种取巧的方法反而拖累了IDC服务商拓展中国云服务市场的步伐。

    中国独特的国情其实给予了电信及IDC运营商转型云服务不错的市场空间:除了刚才提到的IDC云服务资源的稀缺性和半垄断性,还包括中国电信管制的行业准入政策,这点IDC们储备了很多年,这些方面中国IDC运营商相比国外同行们要幸福得多。

    其次是中国大量的行业性区域性的IT服务市场,决定了中国除了几大公有云以外还有大量的行业云/城市云/园区云/企业云等需求,这些市场IDC运营商们早就有关系在里面。最近我刚听说有一家IDC运营商在60多个二三线城市,联合当地政府建数据中心并获得长年经营权,马上就要新三板上市了。这些恐怕都是国外运营商很难理解的中国国情。

    IDC运营商转型云服务模式的关键在于三点:1.获得稳定可靠的云平台软件及BOSS业务运营支撑系统;2.建立稳固的应用/平台/硬件/基础设施的完整生态体系;3.完善以DevOps为核心的新一代运维体系。这三者缺一不可。

    在云平台软件方面,IDC运营商确实很难像阿里云那样养上千人做自底向上的自研和验证。但Openstack作为开源云平台事实上的标准发展至今已经可以作为可靠的平台软件选择。国外已经有超过万台服务器的Openstack生产系统实践,胜网科技在国内也支持了超过数万台虚拟机的Openstack云平台环境。京东,乐视等互联网公司的公有云也是部署在Openstack云平台基础上的。

    电信级的BOSS业务运营支撑系统是IDC企业能否灵活调配管理云服务业务的关键,云平台BOSS系统的功能性和可靠性水平决定了云平台规模可以支撑到多大。在这里可以剧透一下,胜网科技团队参与了上面提到的多家国内外合作的公有云平台BOSS系统开发,拿世纪互联和微软合作的Azure云平台举例,BOSS系统开发前后历时18个月,经过了复杂的需求调整和多次迭代才形成稳定可靠的版本。

    IDC运营商在数据中心,网络带宽等方面已经投入巨大,确实很难再在IT软硬件和应用角度做全方位投入。这需要建立一个多方合作的云计算生态体系,联合上下游有相同理想的厂家发挥各家所长,一起合作满足客户的需求。

    运维服务能力本来是IDC运营商的专长,但这主要覆盖数据中心基础设施和一部分IT设备的运维。在应用软件和云平台的持续运维角度,IDC运营商相比互联网企业还是缺少很多实践。在这个方面还是可以和云平台软件提供商联合,逐步建立完整的DevOps运维体系。

    总结一下我的观点,目前电信及IDC运营商处在一个重要的十字路口,不转型就可能会被其他云计算服务商及最终客户不断的边缘化,浪费了过去长期积累的资源优势。应该积极联合应用及云平台软硬件厂商,打造面向目标客户的全方位云服务生态系统,成为中国市场提供公有云及企业私有云和混合云的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