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市干将路303号创意产业园

0512-3565 6563

Jackjones@kuaidata.com

联系客服

数据中心托管服务/管理式网络

服务:

400 651 8888

微软云服务:

400 089 2448

markjune@kuaidata.com

内容分布式网络服务:

400 811 0278

云集成与合作:

cloud@kuaidata.com

公司新闻

依托5G深耕行业,边缘计算或迎来第二春

2022-07-21

多年以来,作为云计算的一个分支,边缘计算的兴起受人瞩目,吸引了众多的企业进入这个领域,在不同的模式下进行业务模式、服务形态和技术组合的探索。相应产业巨头也进行投入和收购,提前布局。

国际上,2022年1月份,关于边缘计算的最大新闻来自安波福(Aptiv), 这家专注全球汽车零部件的行业巨头,宣布以43亿美元从私募股权公司TPG Capital手中收购风河(Wind River),成为边缘软件服务商领域的最大一笔收购。

在国内,相应的软件、硬件、服务和业务形态的上下游产业链也在逐步形成。6月初,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以下简称“信通院”)牵头发布的《边缘计算市场和用户洞察报告(2022)》公布了一张2022边缘计算产业全景图。这张全景图揭示了一个事实:

和已经成熟的公有云、私有云相比,边缘计算还处在上升期,其中创新企业百花齐放、行业巨头卡位布局、业务模式逐渐清晰的阶段。全国目前已经有100余家都在不同程度布局边缘计算,这些企业在边缘计算上的产业触角已经覆盖边缘安全、边缘应用、边缘软件到边缘云、IoT、边缘硬件多个细分领域。

2022边缘计算产业全景图 图片来源@信通院

图片来源@信通院

“我们不能把边缘计算当成一种技术,而是一系列组合支撑的业务新模式。”一位在边缘计算行业资深技术专家向钛媒体App表露他的观点。

这张边缘计算产业全景图从某种程度上证明了这一观点的准确性:由于是一种可选择的业务新模式,所以各家都在尝试,边缘计算产业也没有形成一家独大的局面,而是百花齐放。

边缘计算的实现路径

根据信通院对边缘计算市场的调研,2021 年我国边缘计算市场规模已经达到436.4亿元,其中边缘硬件规模市场为 290.2 亿元,边缘软件与服务市场规模达 146.2 亿元,预计年平均增速超过 50%,2024 年边缘计算市场整体规模达 1803.7 亿元,增长空间广阔。

在这400多亿元的市场中,边缘计算的实现路径有多种。与云计算相区别,边缘计算是为了满足用户对低时延、带宽成本降低、安全与隐私保护、弹性敏捷部署等方面的需求。因此,按照信通院的定义,边缘计算中的边缘主要有云区域边缘、网络边缘、企业边缘、设备边缘等四大类。云区域边缘指的是区域数据中心(互联网边缘云),网络边缘则指的是伴随电信网络而建立的边缘计算节点(5G MEC、CDN),企业边缘是企业自己的数据中心,而设备边缘则更多指的是IoT设备边缘。

边缘计算中的边缘主要有云区域边缘、网络边缘、企业边缘、设备边缘等四大类 图片来源@信通院

图片来源@信通院

但值得注意的是,信通院也强调,“边缘”位置本身并不重要,用户在需要“低延时”、“带宽节约”、“敏捷部署”、“安全隐私”等数字化场景时,都可以称之为边缘。所以也有另外一种定义边缘的说法,没有突出边缘位置的重要性,而是根据边缘建设的投入程度,将边缘计算分为重边缘和轻边缘两种边缘部署形态。

边缘计算中文社区发布的《中国边缘计算产业研究报告(2020-2021)》中指出,重边缘一般和5G结合,部署在基站后面,而轻边缘一般部署在基站前面,下沉物联网设备或者工业产线现场。从交付模式上来说,在重边缘领域,还存在两种细分形态的交付模式:一种是运营商从5G演进角度发展的MEC边缘云模式,另外一种是CDN服务延伸出来的云边缘模式

在重边缘领域,存在两种细分形态交付模式 图片来源@边缘计算中文社区

图片来源@边缘计算中文社区

三种交付模式中,核心的区别在于形态的大小和网络的类型,以及由此导致的性能、覆盖性、易用性等方面的区别。总的来说,重边缘对5G管道等刚性要求比较高,建设成本更大,但是带来更好的空间延展性、计算能力和网络带宽。

CDN云边缘,5GMEC边缘云,边缘网关对比 图片来源@边缘计算中文社区

图片来源@边缘计算中文社区

在边缘计算中文社区看来,和轻边缘比较,5G MEC(Mobile Edge Computing)重边缘计算在大带宽和低延时并存的场景中具备更广阔的前景,比如制造、港口、文娱和园区类场景,5G MEC重边缘能够提供更好的数据上下行所需的带宽能力、数据处理所需的计算能力、指令控制所需的低延时和安全所需的数据私密性。

5G MEC的重边缘新模式

5G MEC的发展前景被看好,很大程度上是因为,5G在中国实现比较广泛覆盖的同时,已经能够与云计算、大数据技术等进行比较深入的结合。

在Gartner研究副总裁刘轶看来,今年年初北京冬奥会场就已经成为了中国5G技术“秀肌肉”的舞台。“体育盛世一路来都是通讯技术的一个重要的展示场和试验田。比如,冬奥场馆很大程度上测试了毫米波的穿透性,大量运用毫米波技术实现5G/8K/VR的多机位、多视角的体验。”

的确,冬奥场馆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囊括了室内、室外、山地、森林、封闭区、非封闭区等多类场景。刘轶也举例,在V2X(vehicle to everything,车联网 )方面。冬奥会也将5G和北斗集成在一起,进一步验证了V2X规模化的可能性。

九州云联合创始人&VP李开表示,“冬奥会5G场馆采用的是切片网络的方式,用切片网络隔离出一片区域进行5G专网覆盖,以达到大带宽、低延迟的网络效果,区域内可以支持远程医疗、高清视频转播等场景应用。”他表示。

冬奥会这种与5G结合的边缘计算方式,实质上就是我们上文提到的5G MEC。而尤为重要的是,由于边缘位置位于通信基站后且放置在通信机房,所以5G MEC的部署一般需要与电信运营商合作,因此在5G MEC这件事上,电信运营商具有一些天然的5G MEC接入优势,由此三大运营商目前业正在就边缘计算机房建设做中长期的机房建设投入。

据边缘计算中文社区预测,到2025年,轻边缘(工业一体机)市场规模在50亿人民币左右。而在重边缘方面,假设2025年前国内三大运营商完成2万个机房的部署,相关边缘计算的机房规模将达到6万个(2万/运营商)左右,按照每个边缘机房建设投入300万计算,未来5年总体市场规模将达到1800 亿人民币,到2025年达到600亿人民币

加速V2X等场景落地

在谈到5G 和 边缘计算时,刘轶和李开都不约而同地谈到了5G条件下,车联网的落地以及中国在车联网实践上的优势。

“中国的车联网上下游产业链非常完整,这使得中国具备电动汽车整车集成和制造的能力。而在5G方面,车联网又是5G的一个重要流量入口。”刘轶谈到。不过中国的V2X的真正规模化商用仍然需要更多研发和投入。据了解,适应投入使用的大部分V2X项目都是区域式的,只在某个固定片区进行。这种情况的其中一个原因是,能够支撑车辆上路的边缘云节点尚需要进一步完善。

“车子一旦上路,安全就是第一。车路协同能够商用的前提是基础设施的广覆盖,车子从有边缘节点的片区开到另一个片区,这里就设计到V2X数据如何实现边边漫游、如何有效云边协同等深层次行业融合问题,这是我们正在解决的问题。”李开强调。而车联网要达到真正的车路协同,5G MEC是重要的技术环节。基于 5G MEC和云边协同将复杂的数据处理、分析和控制策略交由中心云,将实时性要求高的计算和服务交给边缘云,然后完成车路协同的闭环。

C-V2X云、边多级架构下的车路协同

C-V2X云、边多级架构下的车路协同

除了V2X场景,5G MEC在智慧园区、数字人等方面未来也有较大潜力。华为云核心网产品线总裁刘康就曾在今年年初披露过一组数据,即仅在2021年,华为就在中国部署了1700多套MEC,下沉到了200多个城市,其中有1000多套MEC部署到了企业园区中。

5G基础设施、产业链的完备,给5G应用场景提供了衍化的土壤,这使得中国的边缘计算生态也在逐步建立,在实践和技术领域也处于国际领先的地位。2年前,国际首个5G边缘计算开源平台EdgeGallery宣布开源

EdgeGallery是由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中国移动、中国联通、华为、腾讯、等几家国内创始成员发起的、专注5G MEC的边缘计算开源项目,实现网络能力(尤其是5G网络)开放的标准化和边缘应用开发、测试、迁移和运行等生命周期流程的通用化。这项由中国公司发起的开源项目,也收到了国际上的一定的关注,目前一家来自德国的制造行业巨头已经参与社区,并尝试在其自身行业领域进行整合和落地。

既然中国的基础设施和产业链都利好边缘计算的发展,那么在5G技术加持下,中国的边缘计算服务商能否迎增长转折点?从市场反应看,虽然边缘计算是云计算的一个分支,但市场足以具备培养独角兽的能力,只不过,中国目前的边缘计算以及技术产业生态还在早期蓄力阶段,新的边缘计算业态的产生或许也要假以时日。